! 现在是
免费发布商机 | 会员服务说明 | 搜索 |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在线支付
·联系我们

使用软键盘  
 图书首页 | 新书上架 | 特价图书 | 销售排行 | 分类/品牌 | 会员帮助
最新专题
预拌砂浆产业化新途径的探索
GBT 25181-201
混凝土搅拌站产业升级的机遇
湿拌砂浆的生产与机械化施工
2014中国混凝土企业家高
专题搜索

您的位置: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 查看专题

透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讨
发布人:mjz 发布时间:2010年6月13日 被浏览 5639
透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讨
苏 明
 
摘 要:针对人行道路面的诸多质量问题,提出了新型材料———透水混凝土,介绍了透水混凝土的定义、特点及材料要求,阐述了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试验方法,表明了透水混凝土技术将是解决城市人行道使用要求及排水问题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骨料
 
      人行道因为使用不当而损坏,造成通行不便等问题常为公众所抱怨。针对该问题,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观、安全、无障碍等原则重新规划设计人行道。通常采用厚实低强度混凝土作为底层,然后再铺上高压混凝土地砖。这种人行道虽然可以保证轻型交通工具与诸多不当使用状况下的力学需求,但这种不透水的路面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混凝土铺筑的路面缺乏透水性和透气性,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致使地表植物由于严重缺水而难以正常生长;不透气的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产生所谓的“热岛现象”。此外,不透水的道路表面容易积水,降低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当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雨水只能通过排水设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既满足力学需求同时兼顾生态环保需求的路用材料。透水混凝土(No-fines concrete)就是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一种新型材料。
 
1 透水混凝土
 
1.1 定义和特点
 
     透水混凝土通常定义为一种含有较多粗集料、微量或无细集料且无足量水泥的混凝土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满足具有适当强度、高透水性、无析离等工程需求,主要可以作为无需压密的回填材料或水工材料,抗压强度约在1.5 MPa~14 MPa之间。与一般混凝土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透水混凝土比重一般约在1 400 kg/m3~1 900 kg/m3之间;
 
2)热传导系数小;
 
3)水的毛细现象不显著;
 
4)水泥用量少;
 
5)成型时侧压力小,可使用各种轻型模板;
 
6)表面存在蜂窝状孔洞,表面抹平施工方便;
 
7)可以防止雨天路面集水和夜间反光,增加行走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减轻降雨季节道路排水系统负担;
 
8)可以吸收车辆行走产生的噪音,有利于创造安静舒适的交通环境;
 
9)可以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土壤温度,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生物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生态平衡;
 

10)可以增加城市可透水透气面积,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此外,透水混凝土靠自重即可成型,施工简易方便,对于工人的施工技术要求不高更是其主要特色。

继续查看请点击:http://www.hnt188.com/news_view.asp?id=10674

[1] 页次:1/1页 转到

 ■ 相关链接
·GBT 25181-2010 预拌砂浆 
·预拌砂浆产业化新途径的探索 
·混凝土搅拌站产业升级的机遇——湿拌砂浆 
·湿拌砂浆的生产与机械化施工 
·2014中国混凝土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 
·如何加强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谈预拌混凝土的全面质量管理 
·混凝土交货前后的质量管理及质量责任 
·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质量管理 
·混凝土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浅谈商品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 
·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商品混凝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DB11 385-2011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 
·施工现场混凝土配合比可靠性监控新方法 
·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及调整 
·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原则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强度检测问题的探讨 
·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和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关闭窗口】·【 】·【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 © 2006-2007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11358号-5
电话:010-51164656  传真:010-65474277  E-mail:chinarm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