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免费发布商机 | 会员服务说明 | 搜索 |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在线支付
·铭万商机
热门: 关于开展2016年度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优秀试验室主任评选活动的通知
相关新闻
产品推荐
金矿破碎流程机械设备
机制砂石骨料场设备
钢渣细碎首选设备复合..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在混凝土上做科技文章 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
我要打印   IE收藏   放入公文包  
文章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添加人:ycr225    添加时间:2018-3-19 16:40:46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如果要形容它给人们的印象,想必很多人会用坚硬、呆板甚至冷漠等词语。然而,三亚却有这么一家公司,花费众多时间与精力在混凝土上做科技文章,一块块混凝土经过技术人员的研究与设计,不仅能喝水、能种草,这项技术也成为处理城市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去聊聊它们的生态混凝土。

  建筑垃圾“围城”传统处理办法“不见效”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100万吨。”日前,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王登科告诉南海网记者,处理建筑垃圾的传统方式主要为填埋或者堆放,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建筑垃圾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土地被占用面积也逐渐加大,大多数垃圾以露天堆放为主,经长期日晒雨淋后,垃圾中有害物质通过垃圾渗滤进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土壤的污染;

  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因发酵和雨水的冲淋以及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产生的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此外,建筑垃圾还会给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带来严重污染,使城市环境卫生恶化,造成安全隐患等。

  通过集成创新将建筑垃圾再利用率提升至95%

  “建筑垃圾除了危害大以外,还有另一个难点。”王登科说,建筑垃圾成分复杂、波动也很大,给分类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前的一些处理方式其再利用率仅为5%左右,如何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化再利用效率成为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年来重点研究的生态环保课题。

  据介绍,该公司研发工程师通过分类处理建筑垃圾,回收了其中坚硬的混凝土、石块、砖块等组分,通过生产工艺的优化,生产出了品质优良的再生砂石材料用于替代天然的砂石,这样不仅使建筑垃圾得到利用,而且有效减少了天然砂石的开采量,保护了生态资源。

  但是,由于建筑垃圾成分较为复杂,不仅有混凝土、石块、砖块等组分,还有渣土、砂粉等并不适合……的材料,这两部分的比例分别为60%与40%,如何使这40%也能够得到利用,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做好科技文章。

  经过多次研究,该公司研发人员结合发酵堆肥技术,生产出用于了园林绿化的种植土。经过检测和种植试验,这种人工种植土完全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

  采访当天,南海网记者在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原材料为混凝土等建筑垃圾中的某些组分,通过发酵堆肥技术生产的种植土上,绿油油的小草自然生长,与一旁天然土的小草长势几无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工程师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利用建筑垃圾再生的砂石材料生产出生态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材料,让坚硬的混凝土有了喝水的特性和习惯,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型材料,并且其已在三亚东岸湿地公园和解放路改造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了诸多好评。

  据了解,海南瑞泽将这项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集成解决方案,应用在“三亚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PPP项目”,由海南瑞泽投资1.1亿元,建成了海南省第一条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年消纳建筑垃圾量50万吨,基本可以解决三亚市的建筑垃圾难题。

[1] 页次:1/1页 转到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http://www.hnt18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 © 2006-2007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11358号-5
期刊订阅:550990891-余   业务合作:395001279-李   广告业务:652559697-焦   编辑部:1187335290-杨   会议培训:651192489-汪  
电话:010-51164656  传真:010-65474277  E-mail:chinarmc@126.com